开会规程研发聚贤书
一位国际著名议事规则专家跟我商量“出一本适用于中国人”的议事规范。我立刻答应了。我觉得这件事对中国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事。我认识到咱们沟通中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向——出书。
制作适合中国人(汉语)的议事规范,它符合以下几个特征:
高效协商会议就像一个箱子,我们直接把一群人及他们的想法、问题放入这个箱子里,拿出来就生成了行动方案(就像施了魔法一样,原来观点对立的人,也对统一行动达成了共识)。这个箱子内部像一部精密的机器,它按照一套精密的程序运作,梳理每个人的情绪,综合大家的想法,形成一致的行动。这个精密的程序,就叫做开会规程/议事规范,也叫议事规则标准。
然后,就和观点近的朋友去沟通怎么把这件事做好。沟通成果并不理想,我惊奇的发现,回复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做这样的事儿”,几乎众口一词。尽管符合我的预期,但还是吃了一惊。
我看见朋友们提出一个个的担心:“这样的东西,做出来之后很快就会被盗版”;“写了也没用,我们没有好的推广平台来推广”;“进行中国特色的改造,可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只能‘呵呵’了”;“我只相信行动的力量(瞎嚷嚷没用)”;“我最近安排太多,没有时间了”;“我能够提供xxx帮助”;“工程太浩大了,远远超出了预期”。
毫无疑问,这些人担心是“有理”的。我们的一生时间很长,不去尝试怎么知道我们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不是用在了最无聊的事情上了呢?更何况,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些想法不是我们的大脑,在困难面前产生的畏惧心理,制造的借口?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是不是有成千上万的人也这么想过?是不是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一个优秀的议事规则指导我们发展的原因呢?这可能正是中国落后现代文明的原因啊。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舒适区,人类的本能是避免危险。对于这样的创意和行动,毫无疑问危险是很大的,有可能我们投入了几个月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却一无所获。对于发展中国的议事规则感不感兴趣。
这就涉及到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快,什么是慢”?我们把时间放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很容易得出——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做这件事,非常的不合算。因为这项工作太慢了,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如果把这件事儿,拉长到人的一生,甚至拉长到中国的历史长河。就会发现,原以为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的事儿,后来发现不需要那么多的付出,收益竟这样高。